[编者按]李菊萍(1920-2003),又名黎频,女,北京人。kaiyun网页登陆入口 1937届毕业生。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剧协北京分会会员,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一级演员。
从附中走出的热血青年 |
李菊萍出生在1920年的北京。她的祖父在丰润县衙门当差,父亲毕业于沈阳政法学校,曾经当过律师,在办过一次案后认为律师太缺德就不干了。后来开始了他的官宦生涯,曾经在北洋军阀时期官运至京师军警都察处副处长的要职。在此时期曾通风报信让陈独秀、杨虎等人逃脱北洋军阀对他们逮捕。还做过北宁铁路的顾问之类的事。日本人占领北平后,他大哥的日本朋友曾找他出来当汉奸,他没答应。在那时他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为被日本人逮捕的协和医院的青年医生说过话,把他们放跑了。 |
李菊萍和哥哥李德伦、姐姐李菊同中学都就读于北平师大附中,即现在的开云平台登入 。同学中有很多进步青年,受他们的影响李菊萍接触了“五四”以来的进步文艺作品和翻译小说。 |
1931年日本对华侵略,占据了东北三省,全国各界一致要求抗战。1935年侵占东北的日本兵又进一步把魔爪伸向了华北,整个华北已经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爱国学生要求政府抵抗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一天,李菊萍和同学正在学校操场上锻炼,突然看见一个男学生满脸是血跑进学校,他大声喊道:“我们要求抗日,特务打人了!”一时同学们群情激奋,在那个同学的带领下,纷纷走向街头,参加游行示威活动。这就是著名的“一二•九”学生运动。那个被特务打伤了的男学生就是邓力群。李菊萍在“一二•九”运动的感召下参加了抗日救亡及民族先锋队组织。这个组织在附中一共接纳了70多人,李菊萍的哥哥李德伦、姐姐李菊同也是该组织的成员。 |
北平沦陷后,她和朋友准备去游击区,因查出有风湿性心脏病而没能成行,就留在北平做地下工作。姐姐李菊同因为抗婚,在她的协助下离家到山西参加了抗日战争。 |
后来在一次大搜捕中“民先”组织被破坏,哥哥李德伦先去了上海,在上海给李菊萍找到了工作。李菊萍大约在1944年到达上海,在上海的塔斯社苏联之声广播电台工作。之后,李菊萍化名为黎频,后来被一直沿用。同时还参加了上海当时的左翼剧团——“苦干”,并参加过一些中外优秀剧目的演出。剧团实际上是在共产党控制下,他们当中有些人成为建国后文艺界的领导干部和文艺骨干。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接收了上海,塔斯社关闭,苦干剧团也解散了。她就在后来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欧阳山尊的介绍下参加了观众演出公司,直至上海解放前夕。 |
1947年,观众演出公司去台湾演戏,黎频和丈夫相识并结成连理。上海解放后,他们参加了解放军苏南文工团。当时全国开始剿匪。文工团员也被分散到各个连队充当文化教员。由于他们带着刚刚出生的大女儿无法下连队,而且当时部队经常转移,所以经朋友介绍,他们转业到北京,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工作。 |
舞台“边缘”的专家 |
解放初期黎频在北京人艺的工作比较顺利,她曾经出演过很多优秀剧目,如老舍先生的《茶馆》、《龙须沟》和曹禺先生的《虎符》、《北京人》等。但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以后,因为丈夫被查有问题,黎频被迫退出了舞台生涯。从事了一段教学工作,后来又回到人艺,在剧院里做一些零散的工作。 |
工作听起来不重要,其实任务很繁重,要负责管理所有和剧本有关的工作,如联系作家,审查剧本,安排座谈会等。她每天都要看专业的及业余的作家邮寄来的各类剧本,然后写出自己的意见回信。如果剧本写得好,她还要提请剧院领导审查。剧本通过后,准备上演排戏之前的刻印工作也要由自己承担。从刻蜡纸到印刷装订成册,全要在排戏之前完成,交到导演和演员手里。一部话剧在演出前的所有有关人员要人手一册,工作量很大。油印机是最简陋的那种,要用蘸了油墨的橡胶滚筒一张一张地印出来。有时稍微一不注意,使用了多次的蜡纸会出现裂痕,那就要重新刻版。在每一出话剧的排练过程中,黎频都要在现场记录导演的意图,以便搜集有关资料存档。演员不够时,她还要参加演出,当然只能演群众。 |
其实黎频身体一直不好,除了年轻时查出的风湿性心脏病外,还患有高血压,肝脏也有问题。虽然身上有医生开出的病假条,但由于工作太多,却不能休息。有一天,早上去上班,她推着自行车往大门走去,突然肚子疼起来,连走路的力气也没有了。勉强回到家后疼的满床翻滚,连连呕吐,早晨没吃饭吐出的全是绿色的胆汁。邻居们都上班走了,周围什么人也没有,即使有人,当时也喊不出来。不知挣扎了多久后疼痛稍微缓解了,她才推上自行车从宿舍大院一步一步走到位于王府井附近的协和医院,经过医生检查确诊是胆道蛔虫,那条蛔虫钻进胆道后因黎频的奋力挣扎迫使它又退了出去。直到住院,她才算有时间休息了。据医生讲,也许是因为肚子里缺少食物,虫子饿了就到处寻找可以吃的东西,因此钻进了胆道。 |
生活的艰难并没有浇灭黎频心中的艺术之火,不管是在舞台中央做万人瞩目的演员,还是在舞台边缘做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黎频都兢兢业业,毫无怨言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正因为工作出色,改革开放以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历经浩劫的北京人艺欲重振雄风,刻意从剧本抓起,于是便自然想到了这位经验丰富的老演员。当时优秀的剧本极为欠缺,为了挽回十年浩劫带来的损失,人艺采取的是“广种薄收”的策略,一些从未写过剧本、写小说也是起步不久的人,只要被他们认定较有“潜力”,也会被他们热情约稿。在这些被黎频约稿的作家中,著名作家刘心武算是比较特殊的一个。他清楚的记得黎频约稿的全过程:先打电话约定,后来还把他请到她家去面谈。黎频约稿的方式是随意闲谈,先使双方熟悉,再调动对方的编剧可能性,绝不揠苗助长,只等瓜熟蒂落。虽然最终刘心武并没有给他们写出什么剧本,他们的第一次合作也就这样不了了之,但黎频的工作方式还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小角色”成就大艺术家 |
文革结束后,人艺要上演几台保留剧目,黎频又重返舞台了。黎频在北京人艺专演老太太,解放初她曾经在《茶馆》中扮演过王掌柜的太太。在《龙须沟》中扮演过大杂院里的王大妈,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文革结束了,人艺要上演几台保留剧目,黎频又重返舞台了。离休后,黎频也曾演过几部电视连续剧。其中有《小墩子》、《小楼风景》、《带后院的四合院》、《今生是亲人》等。 |
九十年代刘心武的中篇小说《小墩子》被沈好放编导录摄,里面的演员基本上用的是北京人艺的班底,有已经走红的濮存昕,有那时还不为人知的岳秀清,还有在剧本改编上参与不少好意见的修宗迪,甚至连胡宗温、张瞳那样的老台柱也热心地来跑龙套。黎频在剧中饰演的是祖奶奶一角。《小墩子》播出以后,黎频担纲的角色大放异彩。有演艺圈外的朋友来问原作者刘心武“是从哪个胡同找来了这么个真婆子?”内行赞誉的也不少,比如林斤澜。他不仅是小说大家,也是剧作家,本身也登过台的,就跟刘心武说,黎频的祖奶奶真不得了,坐在那破藤椅上,破蒲扇那么一摇,哼那么一声,角色立马就活了!看样片的时候,好多人都跟他说,最好再写个《小墩子后传》吧,惟独黎频提出了不同意见,说最好再写个《小墩子前传》!原来,小说里写到早年祖奶奶的情人因为没能娶上她,赌气在她嫁去的那家的门外,栽了棵臭椿树,后来那树蹿高变粗如巨帐,电视剧的场景里也出现了这么一棵树。这个细节读者和观众未必那么注意,但黎频为了塑造出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显然一直追溯到小说与剧本之外,从生活和情感库藏里去挖掘可利用资源,心中甚至已有了“前传”的轮廓,这不仅体现出了可贵的敬业精神,也说明她那样的演员有着多么厚实而灵动的修养。 |
《小墩子》成功以后,导演们便不放过她这样的“现成活祖母”,黎频一部戏接一部戏地演,其中戏份最重的要数《小楼风景》了。那部电视连续剧里有著名员朱旭、王馥荔、李明启、张光北等人,演员阵容强大。在电视台播出后反映很好,可谁也没想到《小楼风景》快要开机时,黎频把腿给摔断了。还要上戏,瘸了条腿怎么办?幸好当时黎频演的是一个九十多岁的老太太,基本总是坐着说话,把腿的问题巧妙遮掩过去了。可是在全剧就要结束时,有一场伴着《黄河》的乐曲跳舞扭秧歌的镜头。后来没有人能够看出来,已七十多岁高龄的她,居然用一条骨折刚刚痊愈的腿在那里跳跃。 |
黎频在大多数作品中饰演的都是“老太太”这样的次要角色,但“小角色”并不妨碍她成为观众心目中的大艺术家。她演过无数的“好老太太”,也演过专门爱探听四邻隐私的“坏老太太”(《带后院的四合院》),无论是什么角色,都能让观众过目难忘。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升华在她所创造的艺术形象中总是能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使一个一个的艺术形象深入每个观众的心中。她给电视剧《红楼梦》中刘姥姥的配音,同刘姥姥这个形象一起深深地印在了广大电视观众的心中。 |
黎频的许多同学都是很有名气的人,但她从不去“攀附权贵”,也从来不为自己去争取什么,所以直到去世,还是居住在一套50多平米的小三居,而按照她和丈夫的的级别,本应该可以享受140平米的待遇。2003年3月初,这位饱受生活的艰辛,却又从来与世无争的老人去世了,她以八十三岁的人生结束了大地之上的演艺生涯。斯人已去,但我们依然可以从她的人生阅历中感受到那位从附中走出的女青年的满腔热血,从她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中感受到大家的艺术情怀。 |
根据黎京《小时候》、《怀念母亲》等文综合改写。 |
友情链接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南新华街18号 开云平台登入
总机:86-10-83193000
邮箱: sdfz@fineneon.com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