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许彦博,1943年12月生于河北省晋县,1960年毕业于kaiyun网页登陆入口 。著名邮票设计家、画家。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版画家协会、北京水彩画学会会员、国家邮政局邮票印制局高级邮票设计师。
许彦博先生是新中国第一批邮票专业设计人员之一,在几十年的邮票设计生涯中,他设计了数十套邮票,其中有脍炙人口的《武陵源》、《峨嵋风光》等。与一些一毕业就踏上这个岗位的“幸运儿”不同,许彦博是毕业后经历了六年的曲折道路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走上这个当初觉得可望而不可即的岗位的。 |
起:欲将五彩幻人间 |
许彦博小时候的梦想一直是成为一名科学家。初中毕业后,他被保送母校kaiyun网页登陆入口 高中。但因家庭经济困难,家里要求其上中专或技校,以便尽快工作,赚钱养家。可他对各个中专或技术学校均无兴趣,正在为难之际,学校的一个辅导员(这位辅导员的哥哥刚从美院附中毕业)听说他的情况后,便极力鼓动他报考中央美院附中,并带许彦博去参观。后来许彦博被录取。他的人生梦想有了个大转弯:从科学转向了艺术。在四年的学习中,许彦博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
毕业分配并非一帆风顺,校方出现了失误,还好及时进行了改正。第二次分配时,许彦博进入邮票发行局。怀揣四年的“画家梦想”,许彦博准备在这个岗位上做出一番成绩。 |
落:伊人竟在水一方 |
本以为应该成为设计室的一员,但是“因为工作需要”,许彦博被分配在业务科,做宣传展览工作。“我编织了多年的梦想,在即将实现的时刻,突然完全坍塌了”。 |
据他自述,在业务科过的是“一段黑暗的日子”。“当时,在外人看来,我一切正常:每天按时上下班,工作也还算努力,逐渐熟悉了“本职”工作。但我的精神完全像在黑暗里游荡,看不到光明,看不到希望。干好我的“本职”工作,仅仅是为了维持生活。我的工作间在业务科最里面的一个小屋,四面不见阳光,仅有的一扇窗子外面还是一条终年不见阳光的小过道,如不开灯,小屋永远是黑暗的。穿过业务科就可以看到“设计室”,那里有一排朝南的大窗子,每天都是阳光灿烂。那里有十几位设计师在工作……虽然我的工作间和设计室仅有几步之遥,但却像两个世界,而对我来说这之间似乎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
寻:路漫漫其修远兮 |
1966年初,传来一个消息:邮电部将组织近两年新分配来的大学生到陕西宝鸡地区参加二期社教。许彦博在一天之内写了三份申请书,终获批准,于是下定决心到那充满未知和希望的新天地中再拼搏一番。 |
从此,在宝鸡北部的黄土高原上,在六盘山的层层群山中,他和大家一起,住了一年的窑洞、草房,长了一年的虱子,吃了一年的辣椒面。这一年中,他曾背着生病的山里娃子走几十里山路去找一个小诊所;曾独自一人穿越百里无人的深山老林搞外调材料;曾带领着村里几十口男女老少在月光下翻山越岭去看一场难得一见的露天电影;还曾背着几捆麦子从崖上踩空坠下,仅因背上的麦捆被悬崖边的酸枣枝挂住而幸免一死;也曾在荒野中和四处游荡的野狼对峙……他主持过多次大小会议,当然也曾为了“工作需要”而抽调出来画过一个时期的连环画、宣传画。 |
转:欲近晓天啼一声 |
1966年底,“二期社教”在“文革”的冲击下草草收兵。许彦博回到了北京。此时“文革”的洪流已淹没了整个城市。 |
有一天,他偶然去美术馆看了一次当时已很少见的“美术作品展”。展览内容当然是与当时的政治形势相吻合的,但也不乏一些在艺术上、技术上水平相当不错的作品。这次展览给许彦博相当大的震动,他说他“像在昏迷中突然被人浇了盆凉水,清醒过来,找回了自我——我必须尽快从漩涡中出来,去做我应该做的事,向自已追求多年的梦想方向努力奋斗”。 |
一次军代表交给他一个任务:收拾并布置一个像样的会议室。其中重要的一项是摆放一大幅毛主席画像。一个多星期后,军代表验收非常满意,尤其对后面墙上那幅大画赞不绝口。那是一幅毛主席走在向日葵丛中的半身像,主席正转过头来向着观众微笑。许彦博的绘画才能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随后他又相继画了另外两巨幅毛主席画像。 |
但许彦博展示出来的非凡绘画才能并没有立即给他的艺术生涯带来转折,不久,许彦博又参加了邮电部“五七干校”先遣队,到了血吸虫的大本营——网湖。他的主要任务是两个:码头卸货和修大堤。每天都是超负荷的体力劳动,这种枯燥、重复且看不到尽头的“惩罚式”劳动足以让一个人消磨掉心中潜藏的最后一丝艺术热忱,但许彦博无疑是个例外。他利用各种休息时间来画画,工间十分钟画速写,午睡时间画水彩,吃完晚饭后的休息时间到江边打着手电画长江夜色的记忆画。画山、画水、画住过的羊舍、画战友、画他周围的一切……许彦博在干校不断画画的事情传遍了干校,也传到了邮电部北京留守处。 |
合:无边光景一时新 |
第二年一开春,干校宣布了一个许彦博做梦也没想到的、也是很多人意想不到的消息: |
“由于工作需要,交通部(那时铁道、交通、邮政合并为交通部,邮电部撤销)决定调吴建坤、许彦博回京,加强邮票设计力量……。”由于吴建坤在专案组离不开身,所以许彦博成了第一个从干校返京走上专业邮票设计岗位的人员。 |
综观许彦博走上邮票设计之路的过程,可谓曲曲折折,历尽艰险。但是在理想即将擦肩而过时许彦博抓住了它。我们由衷地感喟,人生的成功总是相对的、暂时的,人生之路的绝大部分是曲折的、崎岖不平的。只有意识到这一点,才会在不断克服各种挫折、困难的过程中奋勇前行。 |
撷:艺术殿堂一管窥 |
(一)“春天”姗姗来迟 |
在一九七七年春天,意义重大的“全国科学大会”准备召开,上面决定为这个大会出一套邮票,这套邮票的设计任务落在许彦博的身上。 |
许彦博怀着神圣的心情接受这一任务,并以全部热情进行创作设计,许彦博的想法是要用解放了的艺术来表现解放了的科学,共同迎接全中国人民的春天。在不长的时间内,他的第一套图案就出来了,共有两图:一图是以大会会徽为主,背景衬以工农科、国防等图案。另一图便是他的主题创作——“科学的春天”(又名“科学之春”或“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 |
这幅图的前景是一本刚刚打开的巨大的书,从书中跳跃而出的是一位由电子轨道环绕的健美的、青春勃发的少女;背景为深遂的宇宙空间,下面是向四化转变中的华夏大地,上方是千万面旗子簇拥着11面大旗在奋勇向上攀登。其主题是明确的,构思是新颖的,艺术手法是大胆前卫的。 |
凡是看到这幅画的普通人,都掩饰不住地喜欢。但是一些“领导”们看了,却大多不敢肯定,有的领导主张表现科学不应用少女,而应画老科学家;还有的领导把注意力放到了和主题无关的细枝末节上,害怕少女的穿着会造成不好的社会影响等等。总之,这套让许彦博引以为毫的作品最终没有获得“权威”的认可。许彦博只好拿回去,把它放在了一边,另外再搞一套,但许彦博觉得春天已来临,再按文革中的格式来创作,太没意思,终于也就没按权威的意见画个老科学家,而是设计了目前邮票发行的这个方案,这个方案虽说也有点新意,但比起第一套来,许彦博自认为还是有一定差距。这个方案最终获准通过,并在建国三十年最佳邮票评选中被评为最佳邮票。 |
但是,第一方案那个《春天》让它从此不见天日,许彦博总觉是个遗憾。于是,许彦博将它刻成一幅版画,随后把它拍成黑白照片,印了四份,分别寄给了“人民日报”、“人民画报”、“光明日报”、“美术杂志”这四家当时全国最有权威的报刊。许彦博坚信,这些权威不会都和当时“科学大会筹备处”的权威一样,不然的话,“四人帮”怎么会倒台呢,春天怎么会来临呢?最终光明日报刊登了这幅作品。 |
从发表的第二天起,许彦博就不断收到光明日报转来的群众来信。这些信件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来信者中既有有学部委员、高校教师等社会名流,也有部队官兵、学生、美术爱好者等各行各业的人士。大家都以自己的语言表达了对作者的感谢,表达了对作品的喜爱以及作品对自己的鼓舞和激励。光明日报的戴惠文先生说:“光明日报办报以来,因为一幅画,尤其是因为一幅版画,引起全国这么大的反响,这是第一次。” |
(二)邮缘——《绿绒蒿》特种邮票创作过程 |
绿绒蒿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高山植物,任凭寒风肆虐、紫外线强辐射和冰雪覆盖,它都扎根于土壤贫瘠的流石滩上,亭亭玉立,绽放出绚丽的花朵。 |
2002年夏天,许彦博专程来云南收集《百合花》和《绿绒蒿》两套邮票的素材。曾孝濂对植物较熟悉,杨建昆对植物的产地较有把握,在云南省邮政局的邀请下他们结伴而行。他们先后到丽江玉龙雪山、老君山,香格里拉小中甸天池、碧塔海,德钦白马雪山,大理苍山,禄劝轿子雪山等地寻觅,行程2000余公里。曾孝濂回忆了当时的过程: |
“高原的气候变化无常,晴天,强烈的紫外线辐射令人生畏,在玉龙雪山干河坝寻找总状绿绒蒿那天我忘了带遮阳帽,仅半天时间就灼伤了皮肤,脸部斑斑驳驳掉了一层皮;阴雨天,冷冽的寒风刺骨透心,三伏天也得穿羽绒服。到海拔4000米以上,空气逐渐稀薄,呼吸困难,步履沉重,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高山反应。在白马雪山那天,一直下着小雨,我们沿着流石滩斜坡向上攀行,一直到了海拔4700米的雪线附近,才找到了长叶绿绒蒿,紫色的花朵在寒风中微微颤动,仰首怒放。就在那天,我看到了许彦博的坚韧,他从低海拔的北京,没有任何适应性过度骤然来到这里,喘着粗气,每走一步都要停留几秒钟,我多次问他能否坚持,他总是说:还行。当时我感到唇部发麻、胸闷,作为土生土长的云南人,又有野外工作的锻炼,我尚且如此,许彦博的艰难是不言而喻的。他没有叫一次苦,总是一板一眼、严谨有序地做完自己预定的工作。从白马雪山返回香格里拉途中,行进到一个叫奔子栏的地方,忽遇山洪暴发,巨大的石块和泥沙被洪水冲落下来,形成严重的泥石流,冲天河的水面迅速提升,部分路面被洪水淹没,我们当时有两个选择:一是掉头北上去德钦等险情排除后再走;一是冒险从被冲塌了一半的国道上闯过去,我们选择了后者,所幸我们的驾驶员小马技术娴熟、沉着稳健,平安通过了惊险的路段,为我们赢得了时间。次日得知,我们的车通过不久,那段公路被全部冲塌,交通阻断了好几天……” |
邮票方寸间,艺术大世界。我们祝愿许彦博先生的邮票设计事业走向新的辉煌。 |
(根据百度网《许彦博:我是怎样走上专业邮票设计岗位的》改写。) |
友情链接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南新华街18号 开云平台登入
总机:86-10-83193000
邮箱: sdfz@fineneon.com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