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鲁迅先生此语是对社会学田野调查个中深意的最好诠释。
2023年5月21日,我校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开展了“大思政课”合作共建的第二次活动,活动由学生处吴学宁老师主持。五名来自北大的学长走进附中,向高二同学们分享田野调查的经历和研究成果,并与同学们进行问答互动,在社会现实剖析与人文关怀的交织中,学子与学人的思想迎来了一场邂逅。
孟祥婕学长探析了接力城市化视域下的“陪读妈妈”群体,向同学们展现了社会学研究从选题到作结的完整过程。她提到选题应贴近我们自身并紧密联系社会现实,通过比较“母职经纪人化”“农民市民化”等社会学概念的文献理论准备,课题被纳入了更宏大的理论体系,接着她介绍了采访7位“陪读妈妈”前后的田野发现梳理流程,最终探析出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家本位观念与数代人的接力城镇化。学长的分享学术气息浓厚,条分缕析,令同学们感受到了社会学的博大精深。
周芯宇学长则分享了自己对云南省弥渡县的白氏家庭的田野调查经历。结合年轻人进城务工、老人留守农村的时代背景,她两次来到白氏一家人的生活中,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现实。学长从小家庭的缩影中探讨当下撑开城乡、分散两地的家庭形态,同时也提醒我们要看到社会中具体的人,白氏一家对待来访者的热情纯朴,母女两代人间双向的体谅关切,无不令同学们动容。
孟晨曦、杨乐萱两位学长以山东一家以残疾人为主要员工福利企业为例,讨论企业与员工是反残疾人污名化的实践启示。她们分享了田野调查地点选择过程中的多次碰壁,向同学们展示了更加立体、真实、苦乐并存的社会学研究。田野调查过程中,工人们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以及对未来的种种憧憬给两位学长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不禁也让同学们对自己的生活状态有了“披风还是铁笼”的反思。
分享结束后,李铮学长及四位学长与同学们进行了问答互动。
刘博修同学就理论与田野实践的关系以及调查后能否给予应对方案发问。学长们承认了这一点在社会学领域的争论性,但同时也强调必须通过理论得知前人已经做到了哪一步才能有所突破,学科理论化是必要的。
胡伯洋同学针对政府补助白氏家庭,田野调查者对调查者的帮助,群体困境与调研个人等提出了疑问。面对两位同学对实践的关注,学长分享了自己的调查中的感受,他们的确为被访谈者做出了力所能及的帮助,但个人能力始终有限,社会各行各业有各自的分工,都在从不同的方面做出贡献。
曹越迪同学与史济萌同学都以城乡问题为切入点。曹越迪同学提到封建社会至今户籍制度作用的削弱和学界对于户籍制度废除与否的讨论,对废除户籍制度能否缩小城乡差异、增强人口流动提问。学长们认可了户籍制度意义在今天的减弱,但也强调了农村户口仍意味着土地与宅基地,仅仅统一农村城镇户口仍无法解决农民入城的经济问题。
史济萌同学则根据自己多年的农村生活经验,指出了农村征用土地难利用、入城人员乡土意识家本位意识淡薄化导致人口回流农村困难,对“城乡中国”格局能否实现产生了疑问。学长们认为这一格局仍可能实现,因为关系民生的第一产业终将存在,农村不可能完全被城市替代,而当下一些产业下放县城也解决了年轻人回村工作的问题,乡村振兴是个人贡献和政府配套政策共同推进的长久过程。
严睿同学向学长们请教田野调查时如何快速融入与受访者的交流,为研学活动中的访谈活动做准备,得到了“放松心态”“不必刻意拉近距离”“从对方成长相关经历谈起”等建议。
臧浩然同学询问了各位学长加入北大社会学系的原因以及学习社会学的心路历程。学长分享了当年录取的情况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社会学给自己带来的感触与共鸣。
杨典岚同学根据自己阅读马克斯.韦伯著作的相关体验,对校园与学术、实践之间的鸿沟应如何跨越提出疑问。学长们肯定了拓展知识视野的意义,但认为中学生当下应以学习课本上的知识为主,跨越这一鸿沟需要多读理论,并在反复的练笔、修改、提炼中进步。
问答环节过后,此次活动已接近尾声。附中学子们深深震撼于北大学子的渊博学识与敏捷才思,而学长也对同学们的广阔知识面和现实关怀表达了由衷的赞赏。
最后,学生处吴学宁主任对本次活动做了总结,她尤为强调的一点是同学们眼中的光芒,那是身处繁华都市却关怀“无穷的远方”与“无数的人们”的光芒。诚然,我们长期生活于高度城镇化的首都,在充满竞争的社会中忙碌。但依然有学长们一样的社会学研究者,深入底层,感受新时代坐标下“乡土中国”的脉搏律动;依然有同学们一样的莘莘学子,关切民生疾苦与社会现实。“远方”与“人们”从未与我们疏离。
我们期待着,在日后我校与北大社会学系的共建活动中,同学们对社会学有更加深入细致的了解,在未来饱含着人文关怀,扎根于社会之中。
友情链接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南新华街18号 开云平台登入
总机:86-10-83193000
邮箱: sdfz@fineneon.com
微信公众号